5月21日,南方先进光源港澳地区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任咏华,香港大学校长张翔,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政策组组长黄元山,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总裁徐海山等出席会议。

 

来自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共七所港澳知名高校的专家齐聚一堂,探讨港澳高校对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南方先进光源的科研需求和合作模式,寻求发展机遇,推进港澳地区高校深度参与南方先进光源立项建设,促进交流与合作。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香港大学共同举办。

从左往右: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建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已建成)和南方先进光源(效果图)

南方先进光源是拟在粤港澳大湾区新建的第四代衍射极限同步辐射光源,其束流发射度和亮度将达到所在能区的国际领先水平。同步辐射光源就像观测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照灯”,可以产生“全且亮”的X光,解析物质结构的静态构成到动态演化的全周期全过程,从而推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科学研究发展。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生介绍,同步辐射光源与散裂中子源都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两者之间优势互补。2018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在广东东莞建成并高效运行。规划中的南方先进光源毗邻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可以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两个装置将组成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形成支撑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大科学装置群,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研究能力。

七位港澳专家分享了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对于南方先进光源的科研需求,并表示,南方先进光源的建设可以引领相关学科的技术创新,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和成果产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

“大湾区科研团队众多、产业基础深厚、氛围务实高效,南方先进光源规划建设将充分结合用户需求,形成差异化定位,通过技术及服务创新,更好发挥大科学装置对相关领域的支撑作用。而且大湾区用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和南方先进光源的研究平台,将助力粤港澳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推动粤港澳科技发展与创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权表示。

为推动南方先进光源的前期工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已建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预制研究工作;成立了南方先进光源指导委员会,广泛开展了用户需求调研和线站规划,确定了一期工程10条线站的初步设计方案;根据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大湾区前沿科技和高端产业的需求,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资源环境、材料基因、凝聚态物理及化学化工等11个主要研究领域成立了工作组并召开研讨会。香港和澳门多所知名大学积极参与,体现了港澳地区对南方先进光源的迫切需求。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同步辐射光源已经成为支撑多学科前沿研究及众多国家需求、工业应用研究至关重要的实验设施,直接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研究工作已经获得了五次诺贝尔奖,一系列创新的工业、医药产品等也在同步辐射光源的支持下成功研发。从世界范围看,同步辐射光源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科研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业需求旺盛的地区。
 
国内已有的同步辐射光源,分别位于经济发达的京津冀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区域内均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达,科研水平高,拥有众多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产业需求旺盛,对同步辐射研究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因为区域内没有同步辐射光源,大量的研究机时需求得不到满足。

王生表示,南方先进光源将把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的定位之一,在服务于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和大湾区的先进产业结合。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不同,国内对于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运行已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南方先进光源,基本已形成了共识,既要满足目前用户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光源建成以后,至少未来20-30年内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未来,南方先进光源有望为大湾区的产业创新和升级做出重要的贡献,像一盏明灯‘照亮’大湾区科创路。”他表示。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摄影/编辑:陈雅靖
审校:黄少宏 陈启亮
Logo

助力广东及东莞地区开发者,代码托管、在线学习与竞赛、技术交流与分享、资源共享、职业发展,成为松山湖开发者首选的工作与学习平台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