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数字签名
量子数字签名是量子时代的安全 “印章”。在数字信息高速流转的今天,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成为关键课题。传统数字签名依赖复杂的数学算法,但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这类基于计算复杂性的安全体系面临严峻挑战。量子数字签名技术应运而生,它借助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构建安全屏障,成为量子通信领域极具应用价值的方向之一。
量子数字签名是量子时代的安全 “印章”。在数字信息高速流转的今天,如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成为关键课题。传统数字签名依赖复杂的数学算法,但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这类基于计算复杂性的安全体系面临严峻挑战。量子数字签名技术应运而生,它借助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构建安全屏障,成为量子通信领域极具应用价值的方向之一。
一、核心原理
量子数字签名的安全性并非依赖数学难题,而是植根于量子力学的固有特性,其中最关键的两大支柱是量子不可克隆定理和量子测量坍缩效应。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明确指出,不存在能够精确复制任意未知量子态的物理过程。这意味着攻击者无法通过窃取、复制量子信号来伪造签名,从根本上杜绝了 “复制伪造” 的可能。而量子测量坍缩效应则表明,对量子态的测量会导致量子态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在签名验证过程中,一旦有人试图篡改量子签名信息,必然会引发量子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被验证方察觉,从而及时发现信息被篡改的痕迹。
基于这两大特性,量子数字签名实现了 “一次一签、篡改可测、抵赖无据” 的核心安全目标,其安全性具有理论上的 “无条件安全” 属性,不受未来计算技术(包括量子计算)发展的威胁。
二、主要技术分类
目前,量子数字签名技术主要可分为三类,各类技术在原理和应用场景上各有侧重。
1.基于纠缠的量子数字签名
该类技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实现签名与验证。通信双方共享预先制备的纠缠量子对,签名方通过对自身持有量子比特的操作生成签名,验证方则通过对纠缠量子对的联合测量来验证签名真伪。由于纠缠态的关联性具有非局域性,攻击者无法在不破坏纠缠的情况下窃取签名信息,安全性极高,但对量子纠缠的制备、存储和传输要求严苛,目前更多处于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阶段。
2.基于单光子的量子数字签名
以单光子为信息载体,签名方通过调制单光子的偏振态、相位等量子参数来编码签名信息。验证方通过相应的测量设备解读量子参数,完成签名验证。单光子技术相对成熟,易于实现短距离传输,在小型化、低成本的场景中具有潜在优势,但受单光子传输损耗影响,远距离应用面临挑战。
3.基于量子密钥分发(QKD)的量子数字签名
这是目前最接近实用化的技术路线。它先通过 QKD 协议为通信双方分发安全的量子密钥,再利用该密钥结合传统数字签名的逻辑完成签名生成与验证。QKD 技术已实现商业化应用,为量子数字签名提供了可靠的密钥保障,兼顾了安全性与实用性,目前在金融、政务等领域的试点应用多采用此类方案。
三、优势
1.抗量子计算攻击能力
这是量子数字签名最关键、最不可替代的优势,直接针对传统数字签名的“致命短板”。
传统数字签名的脆弱性
传统数字签名的安全性完全依赖于经典数学难题的计算复杂性,例如:
RSA、Rabin:依赖“大整数分解”难题;
ECC(椭圆曲线密码)、DSA/ECDSA:依赖“椭圆曲线离散对数”或“有限域离散对数”难题。
然而,量子计算机的肖尔(Shor)算法可在多项式时间内破解上述所有难题;即使是尚未成熟的量子计算机,也可能在未来10-30年内对传统密码体系形成实际威胁(行业称为“量子安全危机”)。一旦量子计算机达到足够算力,基于上述算法的签名将可被伪造,导致身份认证失效、数据完整性被破坏。
量子数字签名的抗性原理
量子数字签名的安全性不依赖于传统数学难题,而是基于抗量子的数学问题或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从根源上免疫量子计算攻击:
后量子数字签名(Post-Quantum Signature, PQS):基于格密码(如ML-DSA、Dilithium)、哈希函数(如SPHINCS+、SLH-DSA)、同源密码(如SQISign)等“量子计算机难以高效求解”的数学难题,目前尚无已知量子算法能在多项式时间内破解。
基于量子态的签名方案:直接利用量子力学的不可克隆定理(任何未知量子态无法被精确复制)和测量扰动原理(对量子态的测量会改变其本身),使得伪造签名需要物理上不可实现的量子操作,安全性不依赖任何计算假设。
例如,NIST选定的标准算法ML-DSA(基于模格)和SLH-DSA(基于哈希),其安全性可抵御现有及未来可预见的量子计算攻击,而传统的ECDSA则无法做到。
2.无条件安全
传统数字签名的安全性是计算安全性——即“攻击者在有限计算资源下无法破解”,但理论上存在“算力足够时被破解”的可能(只是当前技术下不可行)。
而基于量子密钥分发(QKD)的量子签名方案(如“量子密钥分发+一次一密签名”的组合)具备信息论安全性(又称“无条件安全性”):其安全性不依赖于攻击者的计算能力(即使攻击者拥有无限算力也无法破解),仅依赖量子力学的基本定律(如量子态的不可克隆、测量坍缩)。
这种特性使其特别适合长期安全需求场景(如政务数据归档、金融交易凭证存储、区块链区块签名等)——这些场景下的数据需要保障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安全性,而传统签名依赖的“计算假设”可能在未来被技术突破颠覆。
3.强化的“不可否认性”与“抗伪造性”
传统数字签名的“不可否认性”依赖于“私钥唯一性”和“数学难题的不可解性”,但存在“私钥被量子计算破解后伪造签名”或“算法被攻破后否认签名”的风险。
量子数字签名通过两种方式强化了这一特性:
对于后量子签名:由于其依赖的抗量子数学问题(如格上的最短向量问题SVP)具有“最坏情况到平均情况的归约性”——即“破解一个随机实例等价于破解该问题的所有实例”,这使得算法的安全性更“硬核”,伪造签名的难度远高于传统算法。
对于基于量子态的签名:签名过程涉及量子态的传输与验证,任何伪造行为(如复制量子态、篡改测量结果)都会留下物理痕迹(如量子态的扰动),且签名者无法否认自己发送的量子态(因量子态与签名者的私钥量子资源绑定),从物理层面杜绝了“否认签名”的可能。
4.适配未来“量子-经典混合网络”
随着量子通信技术(如QKD网络)的普及,未来网络将逐步进入“量子-经典混合架构”。量子数字签名可天然适配这种架构:
后量子签名可直接替换传统签名的“算法层”,无需改造现有网络硬件(如服务器、终端),兼容性强(如OQS项目的liboqs库可无缝集成到TLS、SSH等现有协议中);
基于量子态的签名可与QKD网络深度融合,利用量子信道传输签名信息,经典信道传输验证辅助信息,形成“量子安全+经典易用”的混合方案,填补传统签名在量子网络中的安全空白。
四、开源项目
1.liboqs
由Open Quantum Safe(OQS)项目开发,是一个开源的C语言库,用于量子安全密码算法的原型设计和实验。它提供了多种量子安全密钥封装机制(KEM)和数字签名算法的实现,如BIKE、Classic McEliece、FrodoKEM、HQC、Kyber、NTRU - Prime等,并为这些算法提供了一个通用的API。liboqs支持Linux、MacOS和Windows平台,可使用clang、gcc和Microsoft编译器进行编译,还包含测试工具和基准测试程序,方便开发者评估不同算法的性能。
openHiTLS:openHiTLS开源社区宣布开源NIST标准化的后量子算法ML - KEM(Module Lattice - Based Key Encapsulation Mechanism)、ML - DSA(Module Lattice - Based Digital Signature)和SLH - DSA(Stateless Hash - Based Digital Signature)。ML - DSA基于格密码学中模格上的困难数学问题进行构造,采用Fiat - Shamir with Aborts范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效率。SLH - DSA基于抗量子哈希函数,通过分层Merkle树、一次性签名技术等实现无状态签名,无需维护密钥状态,安全性仅依赖于哈希函数,适合在高安全场景使用。
2.SQISign - SageMath
这是一个基于SageMath的SQISign实现项目,SQISign是根据Luca de Feo、David Kohel、Antonin Leroux、Christophe Petit和Benjamin Wesolowski在2020年发表的论文“SQISign: compact post - quantum signatures from quaternions and isogenies”开发的。项目包含了sqisign.py文件,实现了密钥生成、承诺、挑战、响应和验证响应等主要功能,并提供了两个示例文件example_sqisign.sage和example_signing.sage。
SPHINCS+:SPHINCS+是NIST后量子密码标准中的一种数字签名算法,其开源软件库基于SPHINCS+官方提交,利用多层次哈希树结构和Winternitz一次一密短签名(WOTS+)以及FORS(Forgery - resistant One - time Signature)机制构建了非交互式的抗量子签名方案。它提供了36组预定义参数集,覆盖NIST定义的安全级别1、3、5,代码置于公有领域,并提供CC0 - 1.0、0BSD、MIT - 0等多重许可,还包含多项自动化测试以确保代码质量与兼容性。
3.OQS - OpenSSH
这是基于OpenSSH的一个分支,是Open Quantum Safe(OQS)计划的一部分,通过集成liboqs库,为SSH协议添加了量子安全的密钥交换和签名算法。它支持多种量子安全的密钥交换算法和数字签名算法,如Dilithium、Falcon、MAYO、ML - DSA、SPHINCS等,旨在应对未来量子计算机对SSH协议安全性的威胁,目前处于实验阶段。
五、应用场景
量子数字签名的无条件安全特性,使其在对信息安全要求极高的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1.金融领域
银行转账、证券交易等业务对交易指令的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要求严苛。采用量子数字签名后,可有效防范交易信息被篡改、交易指令被伪造等风险,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可靠。
2.政务领域
电子公文流转、政务数据共享等场景涉及大量敏感信息。量子数字签名能够确保公文来源真实、内容完整,防止公文被篡改或伪造,同时解决了政务操作中的责任认定与抵赖问题。
3.军事通信领域
对信息保密性和抗干扰性有极致要求。量子数字签名可应用于军事指令传输、情报共享等环节,即使面临量子窃听或强电子干扰,也能保障指令的安全传递与执行确认。
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医疗数据共享、电子商务等场景,量子数字签名也能为信息交互提供底层安全保障,助力数字经济的安全发展。
六、挑战与展望
尽管量子数字签名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量子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存在损耗,远距离通信需依赖量子中继技术,而量子中继的实用化尚未完全实现;量子设备的稳定性、抗干扰能力以及成本控制,也制约着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在标准层面,目前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量子数字签名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影响了不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不过,随着量子通信技术的持续突破,这些挑战正逐步被攻克。量子中继技术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量子设备的国产化和小型化进程不断加速,部分行业的应用试点也为标准制定提供了实践依据。未来,随着量子网络的建成与完善,量子数字签名将与量子加密通信、量子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全域的量子安全体系,成为数字时代不可或缺的安全 “印章”。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