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系列】《人工智能70年》076-自动驾驶的梦想与现实(自动驾驶芯片战场)
摘要: 自动驾驶芯片成为AI与电动汽车竞争的核心战场,中国科技企业正加速突破。地平线创始人余凯从百度IDL离职后专注车规级芯片研发,201otan 2017年推出首款芯片J1,2019年实现国产车规级AI芯片量产突破。2020年发布的J3芯片助力理想ONE等车型,随后J5及2024年征程6系列(560 TOPS算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地平线以35.49% Markets share领衔中低端市场
💎【行业认证·权威头衔】
✔ 华为云天团核心成员:特约编辑/云享专家/开发者专家/产品云测专家
✔ 开发者社区全满贯:CSDN博客&商业化双料专家/阿里云签约作者/腾讯云内容共创官/掘金&亚马逊&51CTO顶级博主
✔ 技术生态共建先锋:横跨鸿蒙、云计算、AI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布道者
🏆【荣誉殿堂】
🎖 连续三年蝉联"华为云十佳博主"(2022-2024)
🎖 双冠加冕CSDN"年度博客之星TOP2"(2022&2023)
🎖 十余个技术社区年度杰出贡献奖得主
📚【知识宝库】
覆盖全栈技术矩阵:
◾ 编程语言:.NET/Java/Python/Go/Node…
◾ 移动生态:HarmonyOS/iOS/Android/小程序
◾ 前沿领域: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AI/元宇宙
◾ 游戏开发:Unity3D引擎深度解析
🚀前言
武汉街头的无人出租车,悄悄拉开了一场激烈竞争的帷幕。
🚀一、自动驾驶芯片战场
AI技术的每一次跃升,都离不开半导体芯片的强力驱动。进入大模型时代,算力芯片(如GPU) 与存储芯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智能驾驶这一关键战场,芯片更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对于中国而言,广泛使用自动驾驶芯片的电动汽车(EV)已成为优势产业,因此,自动驾驶芯片的发展直接关乎中国电动汽车的未来及其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在这一形同战场的领域,无数中国AI科学家在奋力拼搏,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创始人余凯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 从百度IDL到地平线芯梦
我们在第三章中已了解到,余凯曾是一位在硅谷有影响力的AI科学家。2013年深秋,在百度参与Hinton公司收购竞拍时,代表百度出现在太浩湖现场的正是余凯。此次竞拍虽未成功,却让百度CEO李彦宏深刻认识到深度学习的前景与差距。2014年1月,百度成立了全球首家以深度学习命名的研究院——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李彦宏亲任院长,余凯担任常务副院长,成为早期的实际运作者,为百度植入了深度学习的基因。
2014年,余凯邀请吴恩达加入百度。然而,出于对技术路线的长远思考,余凯于2015年从百度离职,创立了地平线公司,目标是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脑”——芯片。他深信,GPU在深度学习中的应用是“无心插柳”的成功,而专门用于深度学习的专用芯片(ASIC) 才是更优的方向。
🚗 穿越天堑:中国车规级芯片的突破
余凯立志将专用芯片用于自动驾驶,然而在当时,车规级芯片对中国企业而言堪称一道天堑。经过艰难的研发:
- 2017年12月20日,地平线推出首款自动驾驶芯片J1。
- 2019年8月,发布首款车规级AI芯片J2,并搭载于长安汽车,实现了中国车规级AI芯片前装量产零的突破。
创业过程可谓九死一生。余凯回忆,最艰难时公司砍掉三分之一员工,仅剩800余人,“每天都像是在深渊里往下掉,没有抓手。”但他坚持了下来。
- 2020年9月,地平线发布J3芯片,应用于理想ONE,仅用8个月便实现量产上车,使地平线一战成名。随后,上汽、比亚迪、吉利、理想、长安等品牌纷纷搭载J3。
- 此后,J5芯片的问世,让地平线具备了冲击高阶自动驾驶市场的实力,甚至从传统巨头Mobileye手中争夺了部分客户,也让英伟达感到了危机。
- 2024年4月,地平线发布新一代征程6系列芯片,算力最高可达560 TOPS,并支持Transformer大模型,为高阶自动驾驶提供了强大的核心。
🌐 中国芯片的群体崛起与未来征程
地平线一步步成长为全球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的重要玩家。而它的发展也是中国芯片行业的一个缩影。华为海思、黑芝麻智能、芯驰科技等同类公司,同样在艰难前行中不断突破,共同构成了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的崛起版图。
根据2025年的行业报告,当前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分层化的特点:
- 英伟达凭借Orin及Thor芯片,在高端市场保持统治力。
- 地平线则以“软硬协同+开放平台”的策略,凭借征程系列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主导,2024年市占率达35.49%,累计出货超600万套,成为许多中低端主力车型的选择。
- 华为依托MDC平台与鸿蒙智行生态,市占率迅速提升,在2024年达到17.2%。
曾有重要领导在参观地平线后感慨,余凯有点像马斯克。中国的自动驾驶芯片乃至整个AI产业,正需要这样兼具技术远见与坚韧毅力的探索者。在算力需求持续膨胀、舱驾融合成为趋势的背景下,中国芯片公司的群体突围,仍在激烈地进行中。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